101、社会上以为中国文化缺乏创造力,读经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吗?
有人说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多了创造力,这需要鉴别一下,这种人所说的西方创造力,应该加个限制,叫作知识的创造。创造有很多种,还有智慧的创造啊。其实知识不可以说「创造」,应该叫作「知识的发明」。智慧才是真正的创造,知识只是发明。西方近两三百年来,确实对于知识方面有精彩的发明。知识的特质是累积的,是可以日新月异的,只要累积一层,就有精彩。不过智慧呢,它是一成永成的,所以智慧不可以用「发明」来说。假如说中国人的文化表现在智慧,这智慧如果在孔子那里成就了,那就是永恒的成就,无所谓累积。这个分别,其实西方人也是了解的,譬如,西方人的智慧如果在耶稣时候成就了,两千零八年以来,西方人没有人宣称他在对上帝的了解上比耶稣更进一步。西方人可以不进步,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进步?中国人所要进步的是知识方面,而知识要进步是很容易的,所以中国人不要那么气馁,我们有自己精彩的一面。西方有他的表现我们当然可以学习,所谓见贤思齐,但我们如果太紧张太恐惧了,没有了信心,怎么能面对人家的精彩文化呢?所以我们要端正自己,以中华文化为本位,才能扩充开来,把西方学好。
102、一个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,连中国话都说不好,也许他一辈子都用不到中文,他要读经吗?
我们说读经其实就是把人类的智慧用很简便的方式吸收进来,如果他在海外,不想学中文,他也可以学外文。并不是只有中国的经才是经,外文也有它们的经典,凡是经典都是智慧,凡是智慧都是共通的。外文经典学好了,也容易了解中国的智慧;如果他还要更上一层,也来读读中国的经,他就比较容易兼具中西文化传统,融会贯通,成为时代性国际性人才。我觉得海外的华侨子弟,占了地利之便,他既熟练了当地的语文,他如果也读西文经典,也读中文经典,有双语甚至多语的能力,不仅工具便利,又能增进聪明。他的中文比当地好,他当地的语文也比当地好,这不是相得益彰占尽便宜吗?至于一辈子要不要用到中文,谁知道呢?没有中文能力,逃避中文环境,用到的机会就少。能力大的人,自然用到的机会就越大。家长不要给他留下遗憾,等到他要用的时候,居然发现没有能力,就悔不当初了。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,没有用不到中文的中国人。这个问题是因为家长见识不足,不是孩子应不应该学的问题。
103、我们注意许多读经家庭都有些宗教信仰?
目前是这样,这也是历史的理由。因为近百年来所有中国的文化都破坏了,宗教是比较固执保守的团体,他们的文化还没有破坏殆尽,所以一遇到有文化的呼声,他们的回响就比较迅速,因此在最初几年内,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比较容易接受读经的理念。我推广读经是一视同仁的,如果读经的道理是合理的,它是超越于宗教和民族之上,甚至超越于政治型态之上。智慧就是智慧,它是永恒的,是普遍的,是全民的,所以我不计较谁在读经,将来应该不只是宗教家庭会接受。
有些家长认为您加入宗教色彩,是这样吗?
我没有宗教色彩啊,我也没有信任何的宗教,假如有的话,我就信孔子,但是孔子不是教主,儒家是人间的常理常道,不是宗教,而它包容了任何宗教。我们读经的推广者都应该有这种心态,也希望我们下一代,要有宗教情怀,而没有宗教狂热;所谓宗教情怀就是悲天悯人,宗教狂热就会想要唯我独尊排斥他人。
104、超过十三岁怎么读经呢?
我说十三岁,是个警惕,要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把握教学的时机。我如果对大人说十三岁以后没救了,常常接着说:有谁不服气,他就有救。因为一个成人也随时可以读经啊,他也可以因为读经而进步啊。只是年纪越小,受益越大,年纪越大,受益越小就是了。
十三岁以后我称为成人读经,怎么读呢?就是把自己的心态降低到十三岁以下,把握到语文学习的要领,只管接受不管应用,只管记忆不管了解,只管去读不管懂不懂,他就读起来了,就受益了,这岂不简单吗?但一般成人为什么往往不能受读经之益呢?是因为犯了教育思想的错误,他认为什么都要了解才有用。在此经教没落的时代,初次接触经典,怎能了解呢?他不知道人生的学问有两种,知识的和智慧的,要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学。知识的学问,如科学、数学、知识、技能等,是架构型的学问,是了解了才有用;但是像文学、哲学、美学、性情、理想、品德等智慧的学问,是酝酿型的学问,只要你多接触,多吸收,多储藏,它便会在默默中起酝酿,将来便有大用。而且经典没有固定的答案,它的意义是永远开放,说不容易了解,是真不容易,但说容易,随时可以有自己的了解,读一句就可以用一辈子,这多划算!
我有一个简便的方法,可以做参考——其实说参考是太客气,就是你一定要这样做——要读经只有一条路,就是多读。你先选一本经典,中国人就选《论语》,外国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经典是什么。从第一句开始读,第一句读完读第二句,第二句读完读第三句,第三句读完读什么你知道吗?
第四句!
那大家都懂对不对?不然。第一页读完你还要记得翻开第二页,只读原文不必读注解。
但是成人已经具备理解能力,一定要强迫他不理解吗?
这不是强迫。我考察成人为什么不读经的理由,是因为他认为经典很难,所以他就不敢读。但要知道,注解往往比原文还难,你本来不想读原文的,现在要你读注解,头更大了。所以读注解的人,常常读不了几页就搁下了。所以我要人用最简单的方法接近圣贤,就是你只读原文,从头开始,一直读到尾。《论语》总共一万五千多字,读得慢的人,一个半小时可以读完一遍,读得快的人只要四十分钟,平均约一个小时。《老子》五千字,半个小时就能读完一遍。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这么举世闻名的经典著作,你是一个中国人,居然这辈子没有读过一遍,我看以后很难去见阎罗王,那有罪过啊!
儿童还有很多时间理解消化,成人又没有这样的时间,不理解之后会学以致用吗?
经典本来就很简单,你先要去熟悉它,熟悉了就自然有所了解。如果不了解,熟悉以后看注解就比较有兴趣,你才有进一步的可能;你不熟悉原文,去读注解,读几句就不想读了。
有这样的例子吗?不看注解,自己就懂了?
到处是。而且你如果读完一遍,自己做个记号,写个一横,最好写上几月几日,还可以读第二遍,再画个一竖;这样,五遍画一个「正」字。画了二十个「正」,就代表你读了一百遍了。依据我的预测,以及很多人照着做的结果都证实,不要说一百遍,读第一遍就有相当了解,三五十遍就几乎会背,读一百遍可以有「脱胎换骨」之感。
读一遍就有相当了解是什么意思?《论语》四百九十八章,大概两千句,你读一遍,至少了解百分之一,就了解了二十句;《论语》了解一句就不得了了,你了解二十句,你就是小专家了。而且《论语》了解一句就等于了解一切,因为这种学问不是知识,一个萝卜一个坑,它是智慧,是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不要把智慧的书当作知识的书来读,不要贪多,一句就够。你在读的过程中,对某些句子忽然有某些感悟,好像书中的句子霎时之间大放光明,照透了整个人生,照透整个世界,这叫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。」读书没有到这个境界,你这辈子都白费了。
您这样的感悟,读了多少遍呢?
我天才大嘛,读不到一百遍就很有感悟了。希望任何人都立志把《论语》在最短时间读完一百遍。读过一百遍之后,如果真有一些句子不了解,你有兴趣就去看注解,可以看三家、五家、十家,你就变成专家了。这时你看注解是喜悦的,你发现你有了以经解经融会贯通的能力了,这时你才叫真读书。你才恍然醒悟,我们初中高中乃至于大学的国文课,通通白费了,那些课程反而使我们讨厌孔子、孟子,因为我们违反了教育的规则。
是不是很多人反对您说初中高中都在浪费生命?
没有人敢反对我啊,因为败军之将是不敢言勇的。费了许多时间精力,却没有把自己民族的语文学好,这是人人都承认的事实,怎么反对我呢?
一方面很少人反对我,一方面他反对我我也无所谓,因为这是他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但是从整个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,我们倒是希望人人都是心平气和从理而行,如果不是这样做,要知道吃亏的是自己。
105、网上有这样的声音,说您反对现行体制教育?
现行体制教育也有很多好处啊,一个有良心的人怎么会对有好处的事情反对呢?我从不反对任何教育理论,也从不反对任何体制。我只说它不够;花费大量时间精力,收到很小的成效,你浪费了学生,只是可惜。
如果改变一下教育理论,调整一下教学内容,改善一下教学方法,可以用同样的精神力气达到更好的效果。所以我的读经教育不是和体制平列式的对抗。读经教育理论是笼罩性的,不仅读了经,在读经的过程中,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,让体制功课用很少时间学也学得更好。
我举个例子,在台湾屏东,有个家长给他的孩子申请自学,他孩子从幼稚园读经,小学二年级想在家自学,送上去申请,申请书中表示不去上学,但也会兼学学校的功课,学校的功课由孩子自己学;结果被教育局打回来,他们说,不相信一个小二的孩子可以自己做功课;这个家长就打电话给我说,冤枉啊,我的孩子已经做到四年级的功课了。你看,这不是浪费国家人才吗?我就告诉他,重新申请时就写,功课请家教来教,才通过了。他问我要用多少时间做学校功课?我就说用五分之一的时间吧,大概每天用一个小时。过了半年,他说我说错了,他的孩子每天用半小时做学校功课,回去考试,都是名列前茅。所以,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,用十分之一的时间精神就可以把学校功课做好,一般的学生,十分之九的力气都浪费了。
这样的例子很多?
不是很多,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这样。
凡是您接触的?
没接触到的也这样,这是道理,道理是普遍的。
每一个都这样?不会因人而异吗?
不会因人而异,不会因地而异,不会因男女而异,不会因种族而异。
但是就是很多人不知道……或者不敢于实践?
有人不知道,是我们的责任;有人知道了不敢实践,是他的责任。
您推广了这么多年,有没有辜负了自己?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?您预想的是什么?
我没有预想,也不可以有预想;天地之间有道理也有现实,我只讲道理,我不责求现实。道理是一致的,现实是多样的。遵照了道理,怎么做都可以,多做就多好,少做就少好。所以只要听到有人读经,我就说好。如果他在读《三字经》,我说也好,至少比语文课本好;他每天读十分钟,我说也好,至少比不读好。但最好还是尽量遵照读经的四个标准来做。第一个标准是及早读经,越早越好,早到什么时候,就从你知道的那一刻起。第二个标准,要老实读经,什么叫老实?第一读真正的经,不要读次要的假的经;第二就是只是读,不要有花样,真的用你所认为枯燥的读书方法把书读进去了,天下就没有更难的事情了。我们为了培养大才的胸襟气度,也要老实读经,千万不要用很多故事游戏奖品来引诱他,那是一种干扰;如果必要做,也是偶尔为之,或是初期方便一下。总之,每个孩子本来都是天才,要引导他向人才的方向走,不要被你庸俗的方法教成庸材了。第三个标准,要大量读经,按照自己的条件,尽可能越大量越好——字数越多越好,遍数越多越好。字数多遍数多,时间就要花得多,时间花得一多,就不能去上学了。在家以读经为主,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六年级的功课都不做,到六年级的时候,用几个月就把六年的小学功课通通做完了。其实不做也罢,他已经超越这个程度了。第四个标准,要快乐读经,如果能够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,他的生命是充实饱满的,他是快乐的;这种快乐是深度的快乐,应该叫作幸福的,所以,也可以叫作「幸福读经」。
老师,在推广过程中,有一次演讲据说只剩下一个人,而且还是接您的司机……您当时快乐吗?
我上台演讲,讲起话来就是旁若无人,口沫横飞,不管有没有人听都一样的。我近年来所推广的儿童读经教育理论,我认为即是适合儿童的心灵发展的,十几年的试验的成效也都证明了这一点。所以我就在教学的闲暇时间到处奔走,有的人听了赞同,我会很高兴,有人听了不赞同,我也不会难过。我相信理性所在必定是人心所在,必定是幸福所在。因此我是快乐的,相信听我的话的人也是快乐的。
是什么支撑您?
因为如果我为道理而讲,我自然就会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只问自己应该做什么,而不问功效。何况我认为,只要我讲的是合理的,它必定有功效,必会被所有世人所接受;假如我讲的是不合理的呢,纵使一时轰轰烈烈,终归烟消云散。这是知识份子的心灵应有的信念,要不然,我们读书做什么?古人说读书所以明理,而所谓理,必包含着事,所以你明了理又要知道事。理是比较容易把握的,事呢,就有千差万别。你说了理,固然希望有人遵从,但有人遵从有人不遵从,这叫事;你要用理来引导事,不要因为事而吞没了理。我们要依理而行,但是我们也要同情一切事态的变化。所以我不怪罪现实,我相信长久推广下去,必定能引导现实,改变现实。
106、儿童读经之后,还要以什么方式继续教育?
还要以书院的方式继续再教育。背诵了满腹经典之后,他毕竟还是孩子,他的心灵毕竟只有一些文句的堆积,就好像一座宝山,必须去开采,好像矿石,必须再锻炼,才能真正成材。而锻炼所在,似乎不能在学校中,因为现行学校确实没有完整规划,所以我们鼓舞天下之间多开书院,也让教育有多元化的发展,让国家有多元化人才。一个清明的政府,最具有标志性的表现就是开放多元,在清明政府之下的教育尤其要开放与多元,这是现代化精神,也是我们民族正在追求的价值。所以我相信私塾和书院敎育是有益于民族的,是政府所要鼓励和扶持的。
如果以书院方式进行,有什么好的建议,以什么模式更科学?
本来书是自己读的,学问是自己成就的,同学和老师都是辅助地位。所以如果有书院的话,就是有老师引导他如何读书,读哪些书,适当的时候指点他,还有同侪和他共学,和他讨论。就好像龙要自己画,壁上的龙画好了,老师只来点睛,点了睛,龙就能飞;如果他龙并没有画好,老师去点了眼睛,牆壁上眼睛骨碌骨碌转,也飞不起来。古来,书院就是自由讲学的地方,我的书院其实就是让有志向学的年轻人,自己读自己的书,自己做自己的思考,然后由老师来指点,期待他日渐成就。书院的教育方法是很简单的。
不必要求老师的素质了?
私塾老师不必要求素质,但是书院老师必须有高度素质,而这个高度素质是指要有见识、要有理想、要有智慧。在当今世界上,这种人是不多的,但我们尽力去做,或许我们下一代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出现。文化的败坏是一步一步的,文化的复兴也是一步一步的,所以不要急。老天既然给我们机会,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,我们只要尽力做,丰硕的成果是自然会来的。所以我信心很足够的。我们现在已经到处可以看到许多私塾里长年读经,肚子里墨水渐浓厚的孩子,我们应该准备好,以便辅导这些满腹经纶的孩子更上一层,所以书院的开设是必要的。
107、官学和新私学在未来扮演什么角色?
我们还是叫私塾。官学私学是传统上的分别,我们现在只讲体制内体制外。体制外的敎学地点,如果是学生是儿童,课程是读经,大体就称为私塾或学堂,如果学生是青少年以后,课程是解经讲学,就称为书院吧。所谓新私塾和新书院,这个「新」不是去弄新的一套,而是面对现代时机和现代学问来说:中国最古老的学问是儒家道家,到了汉朝隋唐以后,就加上佛教,后来中国文化就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;现在要再面对西洋,所以现代的学问,就有儒释道西四家。现代书院传承内容是比较丰富的,教学者要能够面对新的时代,面对新的学问,培养新的人才,就称为新的私塾,新的书院。其实不加「新」也可以,因为一个明理的人,一个经典性的人物,随时都是新的,因为经典本身就涵有历久而弥新的意思。
108、私塾儿童如何解决写字教学的问题?教孩子书法应该注重什么?
写字分两个层次,一个是写硬笔字,一个是写毛笔字。以现代体制的教学来看,一个孩子是先学硬笔,再学软笔。而学写字有两个条件,一个是认字,一个是手指小肌肉的发育。什么时候手指发育到适合写字呢?一般来说,是六岁。所以家长不要着急,一个只要认得字的孩子,他到一定年龄,教写字是很简单的。在家自学的孩子,可以延后一点,大概七八岁吧,那时候,常用的中国字差不多认完了,手指小肌肉也发育得很好了,再开始学写字最好。写毛笔字的方法很严格,写硬笔就比较简单,虽然简单,但是也有些规矩,不可忽略。写硬笔字也要从笔划开始学,然后注意结构,笔划是有讲究的,要一笔一笔学,几天就学完了;结构没有定法,最好有范本,照着描写,慢慢才能领悟出诀窍。读经的孩子还有一个方便,就是抄经。但是中国人真正谈写字,就必须要学书法。学书法其实可以比硬笔字更早,怎么学?大概一个孩子两三岁可以拿扫把的时候就可以写书法,拿扫把当笔在地上写,或者他可以拿大笔在报纸上涂鸦。但是有一点,他不管识字不识字,不管笔法正确不正确,结构严谨不严谨,他要参照着字帖,而且是名家字帖。这样,他手上涂鸦,心里可不涂鸦,这些名家作品就深深烙印在心灵中,这是何等宝贵的文化资产。孩子只要随时看看书法作品,不书写,手指在空中画一画也可以。小肌肉更好的控制后,大概十岁左右,三四年级,就可以教他正式写书法了,因为写书法是比较有规矩的,要用软笔运作出有法的线条和架构,这些程序繁琐的动作,必须理解力发展到相当程度;所以书法不必太早学,即使晚一点,十七八岁再学,一个饱读诗书、性情凝定的人,有名师教他,要写到相当程度是不困难的。当然要成为书法家,那是一辈子的事情。总之这些教学都是在读经之外附带的,不必那么紧张那么重视,也不必太早,读经才是最重要的,把根扎好了,长枝长叶是必然的。
109、有人说您为了推动读经自以为是,大声疾呼,企图颠覆教育体制,如今推动在家自学引起了质疑,想听听您的看法。
这是必然的,不质疑才怪了。因为一般人都是见树而不见林,一般人都是浅尝辄止,一般人都是附和盲从。读经教育是从人性出发,回到教育理论的根源,依照教育的本质,注重教育的规则所凝练出的教育体系,跟其他教育理论的一偏之见,当然有所差别。但读经与其他教育理论不是互相排斥的,它们是本末的差别,是上下的差别,是广狭的差别。如果是这样的差别,只要一个有眼光的人就看出并没有是非的差别。所以我并没有颠覆什么,也不是做逆向思考;我是想让现行体制回归教育本质,节省国家财力人力,节省家长心力,节省老师精力,节省孩子生命。我在反对什么呢?
说到私塾,也是因为很心急、很切实的把握这段黄金时期,这种把握法是让一个孩子更快速提升他的学习能力,这也是对体制的协助啊。所以我并不反对一切,只是有很多人反对我,还说我反对他们,这很奇怪。
反对很可理解,但是用了颠覆的词,您为什么还那么平和?是不屑于理论,还是有宽容的情怀?
《诗经》上有一句话,「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」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忧国忧民,不知道我的人认为我是哗众取宠。如果是不知道的人批评我,为什么我要生那个气呢,我只能让他更了解我。所以孔子说,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」不怕人家不知道我,只怕我没有能耐。现在我们没有能耐啊,我的学问不高,品德不够,社会地位低,力气小,有人到现在还不认识读经,是应该的,有人批评读经也是应该的。我能做的就是持续认真地推广、长久地推广。
推广这么多年,您在经济上是有收益呢,还是亏空呢?
这我不知道。
听说您一直做赔本的买卖?
如果赔下去的是金钱,也不算多;我赔下去的是生命啊,生命是无价的啊,我赔下去的是黑头发,白头发换不回来了,这个才要计较。我计较金钱干什么?我本来就不富有,就算把钱全部亏掉了,也只是一点点啊。生命的付出才是最高的价值所在。但是,谁不付出呢,很多人付出于争名逐利,他头发也会白啊,他脸皮也会皱啊。
但是他有经济的收益啊!
他经济收益也买不回他的幸福和青春啊,他还不是在耗费生命?
您收获的是良心,但做为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的。
谨受教。
110、体制内的老师该怎么推广读经呢?
这是很重要的问题,你问来问去,问到一个重要问题了。其实我最理想的读经的地方是学校,因为教室都建好了,老师都请好了,他来做教育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事。只是现行体制之下的校长和老师还不知道读经不只不违反体制,甚至有助于体制,所以心存疑虑。我想,假如他们知道了,在学校里实行是最方便的。所以怎么让体制读经呢?最重要的是让教育局领导,让校长老师知道读经的道理。知道道理的,就有人会去实践。读经是可以融入体制中而天衣无缝的,我叫作「融入式读经教学法」,这种方式,不须要改动行政体系,也不需要改动课程表,只是利用零碎时间多读经。最好是每节课打上课铃,读三分钟到五分钟,当作「收心操」,有信心的老师一打上课铃,就读十分钟,虽然挤压了上课时间,但是读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,所以虽然做功课的时间少了,反而做得更好。信心更大的老师,一堂课可以读二十分钟,有些老师是读了二十分钟,看学生读得起劲,就读三十分钟四十分钟,也不管什么课表,整堂课就读下去。有老师和家长或许会问,这样大力度的读经,那学校功课的进度怎么办?我们刚才不是说了,读经越多,孩子的学习能力越好,用一点时间就能赶上进度,甚至超越进度。在台湾已经有些老师做了这种证明,老师就带学生整天以读经为主,功课越教越轻松,到最后是学生不要老师教课,说:老师,我们都学完了,你还教什么?他这一班的功课,是全年级最好的。他们所读的经,是多出来的一生的成就。所以读经不读经并不是体制的问题,而是老师认识的问题,认识到道理的老师,他可以不改变体制,这叫作「融入式教学法」,我称为「挂羊头卖狗肉法」,其实是「挂狗头卖羊肉」啊。
进一步,我也建议在体制内做不到全校都全天读经,也可以调查家长意愿,成立一个特别的示范班,以读经为主,这样,也不必在家自学了。当然,我们最后的希望是,教育部直接从体制上做改革,就是把读经列入体制课程,如果这样,刚才所说的融入式或示范班做起来更加理直气壮了。在体制还没大量读经以前,如果有一些积极的家长,他发现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读经,于是他会让自己的孩子上私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