〇二一至〇三〇

  021、很多人想知道您遵循什么样的人性,您从您遵循的人性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快乐?
  人都有对自己生命的认识,对自己生命的期待,对自己生命的鼓舞,以及与自己生命相契合的能力,这是人类基本的能力,这是人人皆有,时时刻刻与你同在,千古不变的能力,这种能力谓之良知。人人都有良知,你依照良知而作,在一般做人方面,你就是一个善人,一个君子,一个有德者;如果你在教育上依照良知而作,你就开发了人性,就对得起下一代。
  这不是依照某一个理论,某一个学派来说的教育,是依照人性而说的教育,就是人人都会这样认识的教育。讲道理,谁不会讲道理呢?但谁的道理是对的呢?我不是来说服人的,我是让每个人自己去思考,去说服他自己。本来读经教育的推广在这个时代里就很不合时宜,因为和世界的主流大不相同,但它为什么能够推广这么迅速,不是因为我给出了数据,而是因为它合理。一个人只怕没听说,听到了就会相信;只怕他不相信,相信了就会实践;只怕他不实践,实践了就有成果,甚至超出他意料之外的好成果。所以我认为,老天爷并不辜负人,往往是人背弃了老天爷,你不依照天地规则去做人,你就注定要吃苦,要烦恼。这叫作「天作孽,犹可违,自作孽,不可活」。人不要自作孽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如果你初听到这种教育,还不很了解,请听下去,如果听完了,还不了解,应该找机会继续了解,可以找到推广读经的人讨论,或者在网路讨论,甚至找到我来讨论。
  但是我觉得目前这个时代,人心很缺乏温暖,甚至有学问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心怀柔软、可以讨论的人。
  这当然不一定,读书要看怎么读,读得对的,读得懂了,就满怀温暖,读不对的,越读越冷酷的也有,当然那就不能叫作读书人了。
  但是经典往往给人这种力量。
  是的,一切经典讲的就是这种追求人生真理的道理,不过,去接触经典学习经典,也需要有恰当的态度和方法。我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,让儿童开始接触经典,是最方便,最高效的方法。
  022、读经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方法,为什么大人认为非常枯燥的经典,能让儿童去读?
  凡是认为经典枯燥的人,我就要请他小心,要自我警惕一点了,他这辈子完了。经典是智慧,他认为智慧枯燥;经典是天地之道,他认为天地之道离他很远。他不就完了吗?所以千万不要告诉我,谁认为经典枯燥,我就帮老天判定:他完了!
  但您不认为现在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是这么认为的吗?
  是啊,现在这个时代真是远离经典的时代。对不起天地啊,对不起祖先啊,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对不起下一代啊。这种人,没什么意思的,只好与草木同朽。经典是智慧的结晶,一个民族不赶快回归它的智慧,你遇到经典,不去体贴它,反而认为它很枯燥,那你差太远了。
  那您给他们建议。
  我说,任何人都应该亲近经典,而经典本来就是很亲切的,是你自己把他排拒了,拒经典于千里之外。我看有些人排拒经典的心态很奇怪,他并不是了解了经典,认为它不对,所以排拒,大部份人不是这样;而是听别人说经典很困难,甚至说经典已经过时,经典很封建,他就排拒了。那不是他要排拒,而是别人排拒,他就跟着排拒。像这种人,需要重新做人,好好检视自己的生命,把自己的头脑训练训练。因为他的头脑太糊涂,所以他盲从;这叫矮人看戏,自己没看到戏,只听别人叫好,他就叫好,听别人叫坏,他就叫坏。他好像也说了一些话,但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,这叫人云亦云。
  有人说,经典很枯燥,我问为什么,他说很困难,我问老兄,你读过哪一本经典,觉得很困难,他说,我都没有读过,我说你没有读过怎么知道困难,他说,听别人说的;我说,别人说的你就相信吗?他立刻面红耳赤。本来他自己前几十年就应该这样想问题了,到现在已经三四十、五六十、七八十了,他还没有从这个问题走出来,可怜啊!
  023、为什么刚才说数百年来中国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?
  我没说数百年,只有将近八十几年,从中华民国开国,就从国民政府成立以后,才毁灭了这中国的教育思想体系。从中国有教育的历史以来,读经传统至少维持两千多年,也就是从孔子开平民教育以来,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读经为主,一直到满清末年,民国开国那年,才被蔡元培废除了这种教育。不读经的时代只不过八十几年,比照两千多年,这是一个很短暂的时代。一般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里面,他眼光短浅。所以一个人如果有历史的见识,他就不会认为读经是很奇怪的事情。有的人是没有历史的见识,有的人是没有国际的见识,才认为读经是很奇怪的教育。西方人从希腊到罗马,乃至于到三百年前的欧洲的所谓贵族之家,所有人才几乎从读经出来,只有近代以来的美国才远离了这个传统,但是美国远离他的教育传统,也是渐渐离开的,因为他从两百多年前建国,一直保持英国的贵族绅士教育传统,所以美国国势从开国初年一直往上升;到后来,尤其从二十世纪初年开始,采用了杜威的哲学思想和教育观念,日渐远离了传统,日渐地忘记了传统,底下空了,什么空了?文化、人心、教养、理想、智慧,空了。到现在,我们就看见它要走下坡路。
  024、那胡适为什么还要在五四的时候提出废除经典?
  胡适、鲁迅、陈独秀等人为主导,提出打倒传统的文化观,这是民族的不幸、悲剧。那时候当然也有现实上的困难,但最主要的是自己学问上的不足,心灵涵养的不够,我总称为「爱国激切」。爱国爱民族的心态是对的,可尊敬的,但激切的心态是不对的,非君子之道,没有百年千年的眼光,所以短视近利心胸狭隘。不只没有长远的历史眼光,也没有深刻的对人性的见识。他们面对时代的艰难,认为我们国家民族需要学西方,这是没错的,但他们认为既然要学西方,就要以打倒东方为代价。这种非此即彼的见解,现在看来是不对的,不过当时时代风气已经形成,似乎难以挽回,即使现在的中国人已经知道不需要打倒东方了,我们还回不去,何况当时?不过,我们静下来想一想,当时是因为爱国激切而糊涂了,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回不去?固然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在将近一百年的愚昧教育下,教得国民愚昧了,不尊重理性,该做的事不做,大家安于糊涂了。但是,人是活的啊,假如知道不对,马上转过来不就对了吗?转过来,不是指用东方打倒西方,不是用传统毁灭现代,因为如果这样打倒来打倒去,毁灭来毁灭去,这又是另外一个五四,是一种幼稚的反动。我们不需要再这样,我们应该是一切都在,一切都要。但我们要知道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所谓的一切,你就要同时了解这两方面——传统与现代,东方与西方,乃至于文言与白话——你要了解它们的特性,了解他们在人性所占比率,你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,用多少精神力气来学习它。
  如果在教育上有这样的理解,就可以对于我们下一代做这种教育,甚至于对自己做这种教育。虽然成人以后,能力和观念都已经定型了,要进步要转换比较困难,但是能做多少做多少。而我们下一代呢,却还希望无穷,只要我们这一代醒过来了,好好教导下一代,经过一二十年,二三十年,整个中华民族就可以全部转变过来。所以我常说一句话:「我们这一代被牺牲了,不要再牺牲下一代」。我们自己多少可以改善一点,但是我们下一代可以完全改善,在哪里改善,从头脑这里改善起。从对人性的体悟,对教育的认识开始改善。
  025、怎么来落实读经教育?
  很简单。如果从理论直接落实,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,就是你知道该怎么做,你就怎么做,这就落实了嘛。比如对教育的时机问题,你知道要从很小的时候来教育,你就不要放任,不要浪费了他。
  从胎儿就不浪费。已经出生怎么办呢?出生到三岁也不要浪费。已经幼稚园了怎么办呢?幼稚园不要浪费,不要幼稚园整天让他过动物性的生活,要给他「人」的教育,给他文化的教养。那文化的教养会不会让一个孩子变成老夫子?不会,你只要按照人性发展的规律,用最自然的、最愉快的、最简单的方法,就不会把他教成老夫子。如果已经小学生了?小学生更要把握,乃至于任何年龄的阶段,都可以从知道的时候开始做。至于怎么做,就牵涉到教材和教法问题了,教材就是经典。怎么教学?孩子在还不能念的时候,就让他听,能念了,就带他念,到了能够自己读了,就让他自己读。总之,多听、多念、多读,只管去接触,接触久了就有酝酿,酝酿久了就潜移默化,潜移默化成熟了,就能融会贯通,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容易的教育,随时可以做,人人可以做,这不是很容易落实嘛?
  不过,虽然听起来这么简单,但是这个时代有一种所谓「教育体制」的东西,这体制很有力量,笼罩着教育,尤其笼罩着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教育,国民要遵从它,但它并不一定合乎人性,请问你怎么做?这里可就几个层次来说。如果依照我们国家的教育理想,我们国家本来就有很先进的多元的教育观念,允许多元化的教育,那你就做全天候的读经,虽然和体制不一样,但都是为了培养人才,国家原来是支持的。如果你不敢放弃体制,就在体制内也可以教,能做多少算多少,你做的越多,效应越大。也可以说,福气大的孩子就能接受多一点的读经教育,福气小,接受的就少,但是都有效。总之,读经教育只有成功没有失败。
  所以你问怎么落实,不能给出标准答案,就看老师家长认识的深浅,有完全的认识,就能全心全意的做,一天读经四个小时以上,或八个小时,甚至十个小时,将来成就大才。一天只能勉强读两三个小时,成就中等人才。一天读半个小时或十分钟,也都对生命有好处,对整个国家民族有好处。
  无疑读经是在孩子心灵拨下最好的种子,
  是的,但读经不仅是为文化播种,在诵读的过程中,间接建构了精密的脑神经系统,以记忆的教育打好理解力的基础,这是全方位的开发。你做最简单的投入,而有最多样的收获,所以这是最好的投资。
  026、有很多人认为读经是保守?
  「保守」这个词现在好像是用来骂人的,其实这样骂人的人都不知道保守是什么意思,被骂的人也不知道保守是什么意思,所以就像贴标签,保守是说一个人不进步。
  一般人总是喜欢「进步」,不喜欢「保守」。其实,保守的意思中,并没有说一定不进步啊,我也可以既保守又进步啊,为什么我们不这样看人生呢?这很奇怪!一个只讲求进步的人,我看他的人格就不完整,而没有保守的进步,这种进步是不可靠的。所谓「保守」,是一种人生的态度,是努力要保住守住人类文化的精华的态度,这是保守的定义。英国政党有所谓「保守党」,他们不以保守为耻,反而引以为荣。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怕保守呢?今后人家说你保守,你要欣然接受,因为你守住了人性的根,守住了文化的根。一个人把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精华都保住守住在生命里面,这种人并不见得一定反对你去开创,而且只有拥有了几千年的大能力,才足以谈开创。
  所以我听到有人说我保守,我是非常的感谢,我会对他鞠躬,连说:不敢当,不敢当。
  027、有人说您八股,开倒车?
  这是两个不同的观念,一个一个来。
  说我八股的人,我就问什么是八股你知道吗?大部份人是不知道。什么是八股?因为古代开科取士,最重要的凭据就是作文,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,古人根据一篇作文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学程度、思想志气、人文素养、品性才华。所以凭一篇文章就可以甄选人才。现在很多人觉得奇怪,一篇文章怎么就可以看出是不是人才?因为你不会读文章嘛。不能从文章里面读出一个人的学问境界,于是就说作文不可靠,台湾有人主张国家的公务员考试废除作文,只考专业。好,我们先不谈这个问题。至少在古代是这样,很注重作文,而且真的有能评论作文的高级学者,他读文章就似乎与作者心灵相感应,可以判断出他内在的生命状况。八股文,便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作文的方法。
  我们说文无定法,最好是别出心裁。但是做议论文——北宋王安石因为不满于唐朝用作诗赋来取士,文人气太重,所以规定科举考的是「经义」。替圣人立言,那一定是议论文,它和抒情文不一样;抒情文最好篇篇有它特殊的章法,但做议论文不必那么多套路,最重要的是把道理讲清楚,而要把道理讲清楚,似乎可以用一套固定的程序,这个程序我们称作「布局分段」。从王安石考经义,到了明朝初年,规定得更细,你考科举,作文要遵守一定的格式,把全文分成八个股——股本来是「腿」的意思,文章分为八个段落,好像人长了八条腿,站得很稳,叫作八股——每一段都有名称,第一段叫破题、第二段叫承题、第三段叫起讲,第四段叫入手、第五段叫起股、第六段叫中股、第七段叫后股、第八段叫束股,又叫大结。很有次序的。
比如一个题目出来,你先说出这个题目的宗旨,一两句话把这个题目点破,也就是把题旨「一语道破」,叫做破题,这不是要一种很高的能耐嘛,破题破得不好,下文可能就不用看了。接着,用几句话稍加阐发,叫做承题,接着开讲,略为申说一下。接下来,以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四段为重点,尽情论述,反覆申说,正反辩论,以至最后作出总结。这其中要有议论,有举证,以历史事件或古人的言论做证,议论与举证最好正反都有;而且这四段都要用对仗的句子,叫作「比」,所以这四段又称为起比、中比、后比、和束比。有的人说是因为后面这四段讲求对仗,每股各自分为两小段,因此叫作八股。其实作一篇议论文,有这样分段布局的安排,是很完整的。即使现代的学生考中考高考,要做论文,按照这八段来写,基本架构就都有了,所以我奉劝当今学生要学学八股文。八股没有害人啊,八股是一个很聪明的设计啊,它提供给作文的人一个很完善的参考格式。现在洋人考作文,有时也规定了「模板」格式,以利阅卷的老师批改,不合格式的就「不及格」了,而全世界的研究生写硕士博士毕业论文,尤其是理工科的论文,往往规定得死死的:第一章绪论、第二章背景知识、第三章理论基础、第四章实验设计、第五章实验结果、第六章结尾。看,结构完整。这也是一种八股啊,为什么大家不去反对呢?你要骂我八股,我还很高兴呢,我的教育理论是非常完整的,是有次序的,不是很好吗?
  当然现在骂人八股,或许不是指格式的统一,乃是指内容的统一。自从王安石以来,科举的题目都出于四书五经,尤其明清两代规定发挥经义,只能遵照朱熹的注解,更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,所谓千篇一律。有人认为因为八股造成人民都不会思考了,不会思考和八股有什么关系,真是莫名其妙。其实做八股也可以不千篇一律啊,因为八股里的见识,用词造句,也都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才华。如果现在说一个人八股,是骂人的话,骂人顽固、墨守、不知变通、没有开创性等等。假如真是这样,我们就应该说,该顽固的时候就要顽固啊,该墨守的时候就要墨守啊,你在还没有开创能力的时候开什么创?先打一些根基吧,先中规中矩来吧,将来才能有特殊的独立的创造。所谓「先入格才能出格」,现在的人往往根基不足,就无法无天的。想独创?门都没有。所以我建议先规规矩矩一下,先八股一下,可能是比较好的。
  那说您开倒车,这也是表扬吗?
  啊,那当然是!我现在还不会开车,但是我坐过别人开的车,我看他开车很灵活,尤其是车子要停下来的时候,他常常要开倒车的。我在想,如果一个制造汽车的公司,买汽车的问,你们的车能倒车吗?他说不行,我们的车只能往前开,不能往后开,那谁来买他的车呢?所以我说,车子该往前开的时候就往前开,该开倒车的时候就开倒车。我们应该问某个时机需不需要开倒车,而不是一听到开倒车,就判断是错,就讥笑。如果我的车子能往前开、能往后开,还能往左开、往右开,还能往上开往下开,那才是最完美的车子。你如果坚持你的车子都不要开倒车,那就让你去吧,没有人理你!但你不要裹胁全国的人都要跟你往前冲,百年来,中国人都不开倒车了,结果这个民族的车开到哪里去了?还不反省,岂不是笑话吗?
  028、读经典是填鸭式的教育吗?
  这又不是了。什么是填鸭?我们要了解清楚,填鸭是因为鸭子这么小,他的胃很小,吃得很少就饱了,但是卖鸭子的人,想要让鸭子重一点,就临时灌入比胃大两三倍的食物,不管它能不能吸收消化,这种做法叫做填鸭。所以填鸭是不人道的,奉劝天下卖鸭子的人都不要填鸭,鸭子是很痛苦的。
  那为什么有人说您让孩子读经是填鸭呢?
  因为有人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小,你让他学这么多东西,又这么难以消化的东西,类似「填鸭」,这种比喻好像是有道理的。但是,请问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是如你所认为的那么小?还是你小看了孩子?儿童只不过是理解能力还没发展起来而已,他自有他另方面强大的学习能力啊。而且,我们教他读经,又没有让他理解,我们只是让他熟悉,让他记忆。孩子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,他记忆的胃口无限大,正是你填许多东西的时候,那填什么东西?如果填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,对他生命是没有帮助的,既然要填了,就填最丰富的,最有营养的东西,这就是经典了。所以这不是填鸭,因为他接受得非常轻松方便,他还觉得不够,所以我宁可说读经是「填牛」。牛的胃很大,它可以先填进很多食物,有空时再慢慢反刍;它现在不给他牛足够的食物,它的胃是空的,连反刍的机会都没有了,那不是「饿牛」吗?我们现在给孩子的东西太少了,意义太浅薄了,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在饥渴之中,他长大后的生命便是一片苍白。而人生只有一次恰当的机会,错过时机,几乎不能再填,等不能再填的时候,发现他没有深厚的人文教养,也就是没有素质,这时候你再来注重「素质教育」,我告诉你:来不及了!所以我的教育正是素质的教育,我的教育正是给他人文教养的教育,有了人文的教养,自然知道什么是八荣八耻,自然知道如何与自己和谐,与他人和谐,与社会和谐,与天地和谐。在填的最好时机中,为什么不填呢?但不是填鸭,而是填牛。
  029、诵读经典是否就是死背书?
  读经的教育,是要他把经典文章反覆接触、熟悉乃至于背诵到滚瓜烂熟,让圣人之教与他的血液融为一体,周流他的全身,成为一生学问的根基。如果从「背书」的立场来看,当然是「死背」,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书能「活背」的。不要说经典文章了,我们人生任何一个词语都是死背来的,茶杯就是茶杯,水壶就是水壶,你不能把茶杯说成杯壶,水茶。只有刚学讲话的孩子会「活背」,张冠李戴的,三嵗以上的人,对于日常词语和文法,都是死背之后才活用的。所以,不死背就没有活用,唯有死背了,在人生历程中,遇到恰当的时机,才能拿出来活用。死背不是目的,但它是基础。现代学生都不死背古书了,请问他的活用在哪里?你为什么要来批评读经是死背呢?我奉劝,有孩子的父母,孩子该死背的时候就要让他死背,以免他遗憾终生。
  030、现在的教育理论更强调实用性,读经是否具备这种实用性呢?
  古人所谓「学以致用」,是读书做学问的真理。我们学习就是为了用,如果不用,就是浪费工夫了。所以「实用主义」有它的真理性,但是它的真理性并不很彻底,而很多人了解得更有偏差。说现在教育注重实用,这没有错,但是不是所谓不实用的教育就没有效?我们要问这个问题,才能把实用主义定位,所以,第一句话我们说实用主义是对的;第二句,实用主义可能并没有全部都对。这样才能了解真的实用主义。
  读经是不是具备实用性?我们先说,学问当然要求实用。不过现在一般人讲的实用是读经是不是能现买现卖?把实用解释成现买现卖,也就是说今天教你,就要问你懂不懂,会不会用?如果不懂,不懂怎么用?不能用就没有意义。当然,这样的主张有它的真理性,尤其是知识技能的学习,本来就是「理解」的学问,本来就是「用」的学问。所以,科技的学问都要教得很明白,学得很清楚了,要求马上能在现实生活中用出来,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。而经典呢,它是属于智慧的学问,这么小就教这么高深的道理,他懂不懂?不懂!不懂有什么用呢?我们可以回答说:「现在没有用,不过,现在也刚好不需要用,所以现在不必懂。但因为人是会活下去的,等到他将来要用的时候,自然就会懂,就能用,而且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,愈懂愈深,愈用愈大,用一辈子。」有人问这个问题,问急了,我就说:「你去看你的孩子,看他会不会活下去?如果他不会活下去,我看读了经,这一辈子就没有用;但如果他还会活下去,你就不必烦恼这个问题了。」这是在骂人啊,但他该被骂嘛,他不懂人生,还可以谈教育吗?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